模切中排废边断裂
不干胶材料在模切中出现排废边断裂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旦出现断裂,操作工人就不得不停机重新整理排废部,也因此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和原材料损耗率升高。那么导致不干胶材料模切中排废边断裂的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呢?
材料本身抗拉伸强度低导致排废边断裂
有些材料,例如光粉纸(又名镜面铜版纸),纸张纤维较短,相对比较脆弱,在模切排废过程中,排废边的抗拉伸强度低于设备的排废张力,因此就很容易断裂。
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就需要尽量减小设备的排废张力。如果设备的排废张力已经调到最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在前期工艺设计的时候,将排废边设计得宽一些,以保证模切过程中不会频繁出现排废边断裂情况。
工艺设计不合理或排废边过细导致排废边断裂
目前市场上许多用于可变信息打印的标签都带有易撕虚刀线,有些不干胶标签加工企业受设备的局限性,不得不将虚线刀与边框刀放在同一个模切工位;再加上受成本与价格因素影响,排废边设计得非常细,通常只有1mm宽。这种模切工艺对标签材料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排废边断裂,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笔者建议不干胶标签加工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易撕虚刀线与标签边框分开进行模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排废边断裂的频率,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模切速度。没有条件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调整虚线刀的比例。通常来讲,虚刀线切口排列越密集越容易出现排废边断裂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虚线刀的比例调整一下,例如调整为2∶1(每隔1mm切开2mm)这样排废边断裂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去掉虚刀线超出标签边框的部分。有许多模切版上虚线刀会排得比较长,超出标签边框,如果排废边又比较窄,那么虚线刀就会将本来就很窄的排废边又切断一部分,导致排废边易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整形锉将突出标签外边框的虚线刀锉掉,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排废边的强度,从而使排废边不容易断裂。
原材料破口导致排废边断裂
不干胶材料破口也容易导致排废边断裂,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发现,本文不多做赘述。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不干胶材料边缘破口比较小,并不容易发现,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遇到此类问题,将不良材料剔除后再进行模切即可。
胶黏剂流动性过强或者涂胶量过大导致排废边断裂
不干胶材料中胶黏剂的涂布量对不干胶材料的模切性能有很大影响。一般在模切设备上,不干胶材料模切后并不是立即排废,而是要继续向前传送一段距离,到了排废工位才开始排废。如果胶黏剂涂布过厚,那么从模切工位到排废工位的传送过程中,胶黏剂会回流,导致已经切开的不干胶面材又粘在一起,从而造成排废边在拉起的时候因粘连而断裂。一般来说,水溶性丙烯酸类胶黏剂的涂布量应该在18~22克/平方米之间,而热熔胶的涂布量应该在15~18克/平方米之间,超过这个范围的不干胶材料,排废边断裂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有些胶黏剂即使涂布量不大,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流动性较强,也很容易导致排废粘连。
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先观察一下排废边与标签之间是否有比较严重的拉丝现象。如果拉丝现象比较严重,则说明胶黏剂涂布量较大或者是流动性较强,可通过在模切刀上涂一些硅油助剂,或者通过电热棒加热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硅油助剂可以有效地减缓胶黏剂回流的速度,而将不干胶材料加热可以使胶黏剂迅速变软,从而减小拉丝程度。
模切刀具缺陷导致排废边断裂
模切刀具有缺陷也容易导致排废边断裂,例如刀口边缘有小缺口会导致不干胶面材不能完全被切断,未切断的部分相对其他部分受力较集中,也就很容易断裂。这种现象比较容易判断,因为断裂的位置是固定的。遇到此类情况需要先将受损刀模修复,再用于模切。
印刷掉墨
掉墨现象在纸张不干胶材料印刷中出现的几率相对较低,多见于薄膜类材料,这主要是由于薄膜类材料表面张力不稳定。一般情况下,导致薄膜类材料印刷掉墨的原因有薄膜材料表面张力低、uv固化不良、油墨添加剂用量过大等。
薄膜材料表面张力低导致掉墨
一般来说,薄膜类材料表面张力需要达到38达因以上才能保证正常印刷,要使油墨牢固附着,则要求达到42达因以上。如果在印刷过程中出现掉墨现象,可以用达因笔测试一下材料的表面张力值,如果低于以上标准,建议采用联机电晕或者是涂布底油的方法来增加薄膜材料的表面张力,以便达到较好的油墨附着效果。如果没有条件用以上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低表面能油墨来尝试解决。目前很多油墨厂商都提供专门针对低表面能材料的油墨,印刷企业可以通过测试来找出一款与所用标签材料相匹配的油墨来解决这个问题。
uv固化不良导致掉墨
掉墨也与uv油墨的固化效果有很大关系。如果uv灯的功率不足,或者印刷速度过快,会出现“假干”现象,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掉墨。所谓“假干”,就是指油墨的表层已经干燥/固化,而内部并没有完全干
燥/固化。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引起的掉墨多发生于印刷大面积实地图案中。这是因为实地图案用墨量大,墨层内部不容易完全固化。另外,有时候同时印刷的油墨只有某个颜色掉墨比较明显,最常见的是黑色油墨掉墨严重。这是因为uv光线较难穿透黑色墨层,而多数情况下黑墨会安排在最后一个色组进行印刷,固化总时长最短,不易彻底固化。
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先检查一下uv灯管是否已经超过额定使用寿命,如果超过了就需要更换灯管。如果uv灯管处于正常服役期,那么就应该是uv灯的功率不足,可以适当提高uv灯的功率,或者降低印刷速度。
但是对于薄膜类不干胶材料,这样处理有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当印刷速度过低或者是uv灯管功率过高时,很可能导致薄膜类不干胶材料在单位时间内受热量较大而产生变形。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适当减少供墨量,同时适度提高印刷速度或者是uv灯的功率,以保证油墨彻底固化。如果减少供墨量导致实地印刷发虚,必要时可以采用两次印刷的方法来解决。
油墨添加剂用量过大导致掉墨
北方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有些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油墨变稠、黏性大、不好下墨的问题,于是很多操作员会采用加调墨油的方法来增加油墨的流动性。但是调墨油一旦加得过多,就很容易导致掉墨现象。一般来说,调墨油的添加比例为3%~5%,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谨慎添加了。
贴标起翘
贴标起翘是不干胶标签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中又分为贴标后立即起翘和贴标24小时后起翘。贴标后立即起翘,也就是所谓的贴不住,一般来说与不干胶标签中胶黏剂的黏性有很大的关系;而贴标24小时后起翘的原因比较复杂。通常导致贴标起翘的原因有不干胶材料选择错误、胶黏剂黏性不良、内聚力不良、工艺设置不合理、客户使用不合理等。
小瓶体不干胶材料选择错误导致贴标起翘
直径小于30mm的瓶体通常称之为小瓶体,如果选用的标签材料自身的挺度较大,就很容易翘标。因此,应用于小瓶体的不干胶标签一般采用强黏性胶黏剂,其在瓶体上的黏着力要远远大于标签面材自身抵御形变的弹力,才能够保证贴标后不起翘。
市场上的不干胶材料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不推荐用于小瓶体,但有些终端用户专业知识不足,错误地选用了不适用的标签材料,才导致贴标后标签起翘。通常情况下,不干胶材料选择错误导致的小瓶体贴标起翘,最迟在贴标后几个小时就会开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翘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鉴于此,标签印刷企业在承接不干胶标签订单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客户的贴标体,如果发现客户是应用于小瓶体,那么就一定要向专业的不干胶材料供应商咨询,选择一款最适合客户应用的材料来加工标签。
胶黏剂黏性不良导致贴标起翘
有些不干胶材料在出厂一段时间后黏性衰减很快,再加上不干胶标签成品出厂后,终端用户未必在一时间使用,贴标时就会出现翘标现象。这种原因导致的贴标起翘,通常表现为新材料加工的标签没有问题,而旧材料加工的标签会出现问题,或者是库存标签会出现问题,且新旧标签材料的黏性有很大差异。这种原因导致的贴标起翘通常是在贴标后几个小时内就开始了,且时间越长就越严重。遇到此类问题可向原材料供应商投诉索赔,并要求更换合格材料。
胶黏剂内聚力不良导致贴标起翘
通常来说,不干胶标签只要贴标24小时不起翘,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因为贴标24小时以后胶黏剂已经完全与被贴物表面结合,达到了胶黏剂的最大黏性值。但是有些时候,贴标24小时后标签没有起翘,但库存更长一段时间后却有起翘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仔细观察被贴物与标签,会发现标签上的一部分胶黏剂残留在被贴物表面,这是由于胶黏剂的内聚力不足,导致在贴标一段时间后,胶黏剂在标签面材自身挺度张力作用下被分开了。分开的胶黏剂一部分仍然留在标签上面,而另一部分却留在了被贴物表面。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可以请不干胶材料供应商测试一下胶黏剂的内聚力是否符合其质量标准。
工艺设置不合理导致贴标起翘
有些采用上光工艺的标签,如果又是搭贴在被贴物上的,也就是说标签缠绕被贴物一周后中间没有缝隙,两边相叠搭在一起,由于光油本身含有一定的硅油成分,因此标签搭贴后也很容易起翘。因此,采用搭贴工艺的标签不建议采用上光工艺,最好改为覆膜工艺。
客户使用不合理导致贴标起翘
其它相关介绍
为了提高印版的耐印力,有时需要烤版,烤版前除脏不彻底或涂擦烤版液时有污物落在版面上都会引起上脏,烤版温度过高也会引起上脏。故烤版前应仔细检查版面,确保无污物。烤版温度为180-200℃,烤版时间以3-5分钟为宜。有些材料,例如光粉纸(又名镜面铜版纸),纸张纤维较短,相对比较脆弱,在模切排废过程中,排废边的抗拉伸强度低于设备的排废张力,因此就很容易断裂。
标签:不干胶贴纸,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标签信息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